第50章 另一个故事
“我爸爸以前给我讲,《摇橹捕凤》讲的是一位老渔民带着闺女去打渔,以前土地是地主的,有的河也是地主的,打渔得交鱼税钱,不然不准去大河里打鱼。
老渔民家里穷,只能带着闺女去,先是驾着小渔船去河里打渔,小渔船怎么划,这里都有细节,因为河太深,划船的不知道河底的情况,只能用撑船的杆子先探一下。
撑船的杆子就这么长,探着河底下面硬就撑一下,探不着底就换个地方探。就这样父女俩就划到了河**。
到了河**,老渔民开始撒网捕鱼,网怎么撒,先把网择好了,搭在胳膊上把网旋起来,往河里撒,只有把网旋起来渔网才能张开,成一个平面撒出去。
老渔民打了一网没有大鱼,都是小鱼和水草,于是他又打了一网,还是没有大鱼,都是小鱼和水草。老渔民接连打了四网,就打了几条小鱼,这些小鱼根本就不够交鱼税的。
于是老渔民和闺女商量了一下,回到岸边的浅水区碰碰运气,或许能够摸到一条大鱼交鱼税。于是老渔民和闺女调转船头向着岸边划去。怎么调船头?这些都是需要仔细研究的,都是细节。
回到岸边,闺女下船,老渔民开始在河边摸鱼,终于摸到一条,一激动鱼又给跑了。老渔民想歇一会儿再去打鱼,就在岸边睡着了。
睡着睡着一只蝴蝶就飞来,落在老渔民的胡子上,老渔民驱赶蝴蝶,但是蝴蝶不走,接着落在老渔民胡子上,最后把老渔民弄烦了,就让闺女替他赶蝴蝶,他接着睡觉。
闺女开始驱赶蝴蝶,就在驱赶蝴蝶的同时,收鱼税的地痞找到了他们,今天交不上鱼税就把老渔民闺女带走为奴。没等找到老渔民,收鱼税的地痞就被一只蝴蝶落在了头上,地痞驱赶蝴蝶,蝴蝶不走,继续纠缠地痞,最后把地痞惹急了脱下袍子把蝴蝶轰走。
等地痞轰走了蝴蝶,地痞也找到了老渔民和闺女,地痞要把老渔民闺女抓走抵账。老渔民就和地痞打了起来,最后老渔民被地痞打伤。
老渔民闺女去找人帮忙,找到了砍柴的樵夫,樵夫上去帮忙也让地痞给打伤了,老渔民闺女接着去喊人帮忙,找到了放马的牧童,最后牧童也被地痞打伤了。
最后老渔民的闺女找到了一位过路的行者,将地痞打跑。这就是我爸爸那时候交给我的一个版本。不过这个版本其实内核是有一点悲剧在里面的。整体上和打渔杀家的那种主脉络相似,也只是相似而已,所以有的高跷队叫《打渔杀家》根本就不准确。”李江河将他们家老爷子的版本叙述了一遍,并且加上了自己的理解。
赵雷和陈晨听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。
“我感觉还是小陈的那个故事好一些。”郭银邦对比了一下两个故事,还是觉得陈晨的故事更喜庆。
陈晨与李江河的两个版本故事虽说最后都是老渔民这一方获胜,但陈晨的故事内核是一个喜剧,结局也是很圆满的,听着也很热闹。
而李江河的故事,内核却是实实在在的悲剧,劳苦大众的悲剧,在旧社会受到压迫,不敢反抗,最后的结局并不圆满。行者将地痞打跑,那么后面鱼税还是得收,地痞还是得报复,这样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。
那是在那个时代大故事背景下的社会悲哀。
“嗯,感觉晨会编的挺圆满,把阵法什么的都融合到故事里面了,这样讲完再看《摇橹捕凤》的话,会更理解整个戏演的是什么意思。”孙胜平也发表了自己意见。
“我就是说呀,《摇橹捕凤》有好几个版本的故事,我刚才说的就是我家老爷子教给我的版本。陈会的故事我觉得更进步一些,你们也可以用这个版本,只要符合《摇橹捕凤》这场大戏的故事情节就好,其实没必要非要和以前一样。那时候老师傅们都没文化,这些东西也都是听别人说的,学的时候万一没学好就这么演了,咱也不知道对吧。”李江河对于这种事情看的很开,正式因为那这种耿直的性格,才不在乎这些有些人看的重要的东西。
“嗯,对。过去能认字的就不错了,那时候不会写字的多了去了。就算是有高人教有的都学不会,同样的东西你学成这样,他学成那样,接着他们在教别人又不一样了。江河说的对,还真是这么回事儿。”汪洪桐也理解了李江河的意思。
话不说不透,这么一说让人豁然开朗起来。
“江河,接下来你跟着银邦来给孩子们规矩规矩,排排戏。”汪洪桐嘿嘿一笑,既然都讲完了,那么就要干正事了。
“老爷都发话了,今天来都来了,我就跟着银邦来来吧。银邦的渔翁挺有水平的,我练练锣鼓四件。”李江河开口答应下来。
赵雷和陈晨听到李江河这么说十分高兴,多一位老师傅,那么他们的长青高跷会多一分专业。
锣鼓四件有专业的人指点,比非专业的人去指点,更能获得丰富经验。
赵雷和陈晨赶忙去院子外集合队员们。
赵雷将李江河给队员们做了简单介绍,尤其是吴有志听到这位就是李江河更是双眼放光,当场恨不得跪下拜师学艺。
李江河在蛤沽镇高跷圈子里也算是一个名人了,家传的前后锣,对于锣鼓的用法都是很有研究的。
只是他没郭金桥一样这么好说话,有时候很难请动他做指导。而一直学习锣的吴有志,早就听过李江河的大名,一直想和李江河学学可未能找到机会。
今天总算是实现了他的梦想,陈晨、吴有志、杜彬彬、于宝洪开始认真的和李江河学习锣鼓的准确用法。
李江河拿着铜锣,双手做着示范:“要想演好《摇橹捕凤》首先就是熬锣鼓四件,因为锣鼓四件是从头到尾都停不下来的,其他角色演完还可以休息,你们不能,锣鼓四件就是这场戏的乐器班子,你们见过有乐器班子停下的嘛。
戏台上乐器班子都是坐着演奏还好一些,而咱们都是踩着高跷腿子去敲锣鼓四件,所以对你们的体力要求非常高。要怎么才能省力气呢,就需要靠一些技巧。
我刚才看了看你们的锣鼓,都用的是死劲儿,那打着太累了,你们得学会偷懒。只有学会了偷懒才能不费体力,首先说说这锣,你们拿的就不对,不用这么死死的拿着,那样手太累了,要用大拇指顶着,用手掌和大拇指固定这个锣,然后用手腕的巧劲来甩这个锣。
尤其是拿锣的手不要动,只要动手腕就行,我就发现你们不会动手腕,你手腕得活动起来,看见了吗,手不动,手腕动,锣就活动起来了。拿板子的手,也不要用手去敲,那样太费劲了,我看有的胳膊还跟着动,那样累不累,敲一会儿就俩胳膊都累了。
胳膊你就自然的垂下来,摆好姿势,拿板子的手也是活动手腕,看见了吗,配合着动作,踩着点字,这不就翘起来了嘛。”李江河给他们做着示范。
李江河敲起锣有一种自然**的美感,不生硬,感觉就是一种舞蹈一样。而且看他那轻松的模样,很是享受这一过程。
陈晨和吴有志也开始跟着李江河学,跟着李江河的锣点也敲锣起来。
锣点响起,于宝洪和杜彬彬的鼓点也跟着响了起来。
感觉被李江河这么一教,这锣声明显比鼓声更加自然顺畅。
李江河很满意陈晨和吴有志的领悟能力,然后就看向了于宝洪和杜彬彬,看着两人敲鼓皱皱眉:“先别敲了,别敲了,鼓锤拿的就不对,这么拿你们就不觉得别扭嘛。
一个正手,一个反手,反手是夹着,用手指去带这个鼓锤,正手也是夹着,用手腕去带这个鼓锤。还是那句话,得用手腕子的力量,不能用胳膊,那样敲一会儿准累。你把鼓给我,我给你敲一段。”李江河找于宝洪要了他的鼓,挂在自己身上。
“看见了吗,用胯顶着,不是直接坠着,这么重的鼓追一会儿肩膀子就酸了,你得放在胯这托着鼓。看见了嘛这么拿鼓锤,这样敲用巧劲儿。”李江河接着给于宝洪和杜彬彬示范了一下鼓怎么敲。
确实经过李江河这么一调教,陈晨四人有了不小的进步。
看了一会儿陈晨等人敲锣鼓四件,觉得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了,就让他们每天都按照这种姿势练,多练,练成一种肌肉记忆,习惯了就好了。
然后李江河走到郭银邦身边,看着郭银邦在给郑亮、赵樱子、李佳宁等人讲《摇橹捕凤》的后三幕。
“《摇橹捕凤》的后三幕你们应该也都看完了吧,陈会也和你们把具体的故事都讲了一遍吧。”郭银邦见到众人都点头接着说:“那我就不再说什么了,刚才我们在里面合计了一下,也请来了一位老师傅,《摇橹捕凤》这场大戏还是要注意细节的,细节决定成败,所以一些细节行的东西咱们以后都得注意。”
